包子的前世今生,你知道多少?
包子,最早叫馒头。传说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。宋人高承的《事物纪原》里说,诸葛亮南征孟获途中渡泸水,按照当地蛮人习俗是应该杀人取头祭河的,可诸葛亮让士兵用面皮包上剁碎的牛、猪和羊肉,蒸熟了取代人头祭河,从此便有了“蛮头”,后来则被写成“馒头”。至于这种有馅的馒头从什么时候起被叫成了包子已经无法考证了。从清康熙皇帝与豆腐包子、乾隆皇帝与五丁包子、慈禧与狗不理包子、梅兰芳与白运章包子、毛主席与四季美汤包到今天的*与庆丰包子,作为代表,包子从古自今受到不少名人的青睐。
其实我的母亲也经常做,不过大都是素馅的。韭菜,鸡蛋,粉条,三样馅料混在一起,足以撑起一个圆滚滚的大包子了。喜欢的是包子蒸好的时候,揭开盖子的那一瞬间,顿时薄雾升腾,一个个又白又喧腾的大包子,看着格外喜人。
包子的适用性很强,因人而异、因地而异、因材料而异,重要的是它可精可粗,雅俗共赏。由于美味、便携、廉价的特性,包子在民间流传,如今包子的品种日渐繁多,地域特色明显,小笼汤包、生煎包、叉烧包、牛肉包、南瓜包、豆沙包、龙眼包、寿桃包、海鲜包……不同的地域特产、不同的生活习惯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包子,包子走进大江南北的寻常百姓家。
包子的种类有很多,按照皮儿的不同来分类,有发面型、死面型、半发面型和烫面型;
按照馅儿来分,则有荤馅儿包、素馅儿包、汤包和无汤包;
按照制作方法来分类,有蒸包、煎包和蒸煎相结合的包子;
大江南北,包子的分布区域很多,北边的包子实在,皮厚馅多;南方的包子精致,小巧玲珑。广东有“叉烧包”,四川有“龙眼包”,天津有狗不理包,河南有小笼灌汤包,包子之多,不枚胜举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上海那边的包子一直还留着古称,他们叫包子为馒头。本想买几个小菜,再去买几个馒头,谁知买回去的却是“包子”,后来才知道,上海的“肉馒头”就是包子。